选购助听器有三大重点,减缓长辈使用助听器的不适

2020-06-04 21:19:08 优雅康助听器 712


文/YEN YEN 有重听的陈婆婆终于在家人的劝说下去看医生,并听从医师的建议开始使用助听器但家人却发现陈婆婆出门的时候,常常会故意不带助听器,甚至是把助听器锁在抽屉里,让同住的家人找不到!助听器不但没有让陈婆婆的生活更便利,反而还因为助听器使用问题发生多次争吵......
 

 

image.png

 
很多人对于
听力退化的接受程度,远远不如视力退化要说服长辈愿意配戴助听器真的是一大难题,而且即使配好了助听器,也可能因为在意他人眼光以及习惯问题等等,最后又退回去原点。
 

其实助听器的适应期,远比眼镜来的困难,也来得长。因为不只有生理适应上的问题,还有心理因素的影响。 就心理层面来说,有别于戴眼镜的人口较多,且年龄层横跨了各个世代,助听器则多半是银发族配戴较多,所以很多老人家会觉得配戴助听器「很明显」,觉得一旦戴上助听器就是承认「自己老了」,产生排斥感。 所以挑选助听器时,许多人都是希望「越不明显越好」。除了挑选隐密、小巧的款式外,也会用头发或是帽子遮掩,反而让助听器的效果大打折扣,久了干脆就「技巧性遗忘」。
 
 

image.png
(图片来源:pixta )

 
在生理因素上,也因为助听器的设计巧小,多数长辈手指不灵活,无法顺利配戴就会失去耐心,或是因为耳朵流汗、潮湿,配戴助听器易滑落或是造成过敏、耳道皮肤红肿等问题。
 
如果再加上长辈没有定期清理耳道的习惯,长期下来也会影响助听器的效果,种种因素都会降低长辈配戴的意愿,进而认为助听器没有用、不好用就干脆不用,让助听器无用武之地。
 
其实挑选助听器有几个注意事项,除了考量价格之外,也可以从使用需求方面来思考,更能减缓长辈的适应期。
 

image.png
(图片来源:pixta)

 

 
以声音传导来分类,目前主要是「类比式」跟「数位式」助听器较多,又以音质较为细腻的数位型助听器,更容易让长辈接受。
 
数位型助听器可透过听力师控制电脑来解决扩音器音量大小的问题,也有多种处理器可消除杂音,甚至还可以设定蓝芽功能来接听电话。
 

助听器的设计可分为深耳道型、耳道型、耳内型跟耳挂型,其中耳挂型的体积最大,使用时会直接被看见,戴久了耳朵也会不舒服,所以不是多数患者的首选。
 
大部分的患者会选择耳道型或是耳内型,这两者的好处是体积小,配戴时不会太明显,但因为是放在耳道或是耳内,体积小、电池也小,如果遇到没电的时候,长辈自行更换不易,而且也不适合湿耳患者。
 
所以在选购时,还是要考量长辈的想法跟适用性,才能鼓励他们持续使用。
 

image.png
深耳道式助听器

 

image.png
耳道式助听器

 

image.png
耳内式助听器
 
image.png
耳挂式助听器
(图片来源:声得助听器 )

 

最后,毕竟助听器是辅具的一种,会因为环境、使用者的身体状况改变而受到影响所以如果能够密切地配合医师、听力师做后续辅助,有问题就立即反映,寻求解决,如此一来不只让长辈使用起来不会有疑虑,也能让助听器随时维持良好的状态。
 
其实配戴助听器就跟戴眼镜一样,初期使用时如果没有好的配戴经验,或是强迫自己习惯,就会随着配戴次数减少而越难撑过适应期,最后就浪费了这个辅具可以提供的生活帮助。
 
要帮助长辈习惯助听器应该循序渐进,尤其很多人都是在历经一段「听不清楚」的生活后,才开始配戴的情况下,建议可以从居家生活开始使用,循序渐进帮助长辈从安静的环境开始「听清楚」才不会造成反效果。
 

image.png
(图片来源:pixta)

 
从居家开始使用可以降低长辈的排斥感,因为不管是看电视、家人交谈等都是熟悉的环境、适当的音量,也能避免一开始就听到太多「噪音」,居家使用有任何不适应也方便立即调整。
 
初期开始使用时,可每隔1-2小时就休息5-10分钟,有任何不舒适就先摘下休息,如果觉得声音刺耳甚至头痛,这时候就不要勉强,先回诊与听力师沟通使用状况,即时调整助听器,力求先让长辈没有排斥感,才会愿意继续使用。
 
长辈对于配戴助听器的心理障碍需要家人共同努力克服,尤其爱美本来就是人之常情,也不会因为年龄而有所分别,所以助听器的设计也开始考量使用者的心理因素,外型上降低辅具感,越来越像蓝芽耳机,除了挑选合适的助听器之外,家人的鼓励与支持才能让长辈愿意配戴!
 

image.png
  1. 专业听力师提供随时调整,让长辈拥有最好的听觉辅具

  2. 外型设计符合长辈美感,降低心理负担更愿意配戴

  3. 数位式助听器可调整音量,音质细腻能减缓适应期不适